免费预览已结束 请下载后查看全文
还剩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在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docx简介:
在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推进会议上的讲话今天,我们召开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的部署要求,动员各乡镇、各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全力营造良好的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推进全县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向纵深发展。刚才,文辉同志传达学习了全省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领导小组2018年第二次会议精神,各改革工作组就各自工作进展情况做了汇报,陇阳镇、陇川镇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问题谈的很深刻,下一步工作措施也很具体。希望各乡镇、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对照自查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全力抓好整改提升。下面,我就抓好全县放管服改革再讲三点意见:一、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转变干部作风的有力抓手,是回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盼的迫切需要。我县自放管服改革工作开展以来,紧紧围绕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增便利的目标,在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和四办改革上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三集中三到位改革稳步推进。初步完成了承担投资项目联审联批的发改、住建、国土、环保、安监、水务等重点部门的改革和股室筹建、人员选派、大厅入驻等工作。截至目前,共进驻窗口单位32个,窗口工作人员82名,进驻事项429项,受理办理事项2.6万件。二是政务服务事项和最多跑一次事项梳理有序开展。已发布县级政务服务事项目录589项,其中行政权力事项298项,公共服务事项104项,便民服务事项187项。建成了最多跑一次事项的梳理基础数据库,按照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要求,先后分三批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481项、不见面事项70项,81.6%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最多跑一次。三是一窗受理功能融合成效明显。共梳理各类县级政务信息系统188个,其中中央部委和省直厅局169个、市级18个、县上自建1个。积极配合市上推进一窗受理平台与甘肃政务服务网、部门业务系统对接,变多网受理为一窗受理,极大程度简化了群众和企业办事程序。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县放管服改革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一些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存在推脱应付的现象,致使部门牵头负责的改革任务推进缓慢。二是三集中三到位改革不彻底,一些单位的负责同志观念认识有差距,不给办事窗口授权,进人不进事,寻找种种理由和借口将审批服务事项放在本单位办理,致使窗口人员无事干,部门窗口成摆设,群众办事仍需满城跑、来回跑、多部门多股室跑。特别是9月4日,省纪委在县政务大厅检查工作时,指出我县不动产登记中心未完全进驻政务服务中心,不动产登记业务不能在政务大厅窗口一次性办结,群众办理不动产业务仍需在政务大厅和国土局之间来回跑路。目前,全县政务大厅服务事项办理差的单位主要有国土局、文广局、综合执法局、畜牧中心、安监局、水务局、林果中心、给排水公司、农牧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等单位。三是部分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点设施设备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乡村两级政务服务事项梳理不明晰、窗口服务不规范、宣传引导不到位,大部分政务服务事项还在单位站所办理,没有完全进驻乡村便民服务中心(站)办理,乡村便民服务中心(村)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一问题在村级便民服务站尤为突出。四是全县各部门对证明事项的自查清理工作不重视,等靠思想严重,不能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推进。五是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迟缓、成效不明显,特别是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拟审批容缺受理中介超市等没有实质性进展。六是网上行权效率较低。目前我县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仅为12.6%,行政审批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与实现省上下达的年底前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七是放管服改革各项法律法规、惠民政策、办事流程宣传、公示不到位,群众知晓率不高。各乡镇、各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主动总结工作中典型经验和工作做法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一些对全局工作具有借鉴性、指导性的典型经验做法。八是能力素质与推进改革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各乡镇、各部门对四办改革方案重点任务的研究不够、办法不多,压力传导远不到位,有的窗口工作人员对最多跑一次的理解还有偏差,不能积极引导群众办理事项。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国务院召开的27次常务会议中,有13次研究部署放管服改革工作,特别是6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对放管服改革工作做了全面细
展开>>
下载声明:
1、本文档共10页,其中可免费阅读10页,下载后可查看全部内容。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内容质量和数量令您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仔细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如存在严重文不对题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182295159(无值守,支持微信) (电话支持时间:10:00-19:0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