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 请下载后查看全文
还剩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在南京大学第八届读书节上的讲话.docx简介:
徐兴无:为天下人读书——在南京大学第八届读书节上的讲话我很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这样一个隆重的文化节日上发表感言,这样一个在南京大学坚持了八年的读书节,既然将读书与人生联系在一起,这种意义上的读书,就不仅仅是获得特定知识的读书行为,更不是实用或功利意义上的读书行为,而是人文通识教育意义上的读书实践。我想,读书节不是图书节,之所以让我来代表教师说话,可能因为我是文学院的老师,想让我讲讲有关读书的道理与方法,这些道理大家都懂,不必由我再费口舌,我只想就本次读书节的主题:放飞梦想,悦读人生做些发挥。首先谈谈悦读人生。大学里的读书,不是消费式的读书,所谓悦读,不是简单的感官愉悦,要经过艰苦的过程,才能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我觉得要做到三个不要:第一,不要把图书馆当成博物馆。图书馆不是陈列一种叫做书的物质的地方,而是将其中的知识与精神释放出来的地方,因此,一个人进了图书馆,或者说他开卷读书,书对于他来说就不再是身外之物,而是他生命的一部份。我们南大的学子在毕业的时候,在良辰美景之际,都喜欢在仙林校区这座美丽的杜厦图书馆前合影留念,我希望大家毕业以后,不仅能对朋友和家人炫耀这是我的大学图书馆,而且能说出这个图书馆里有多少好书,更能以自己曾经在其中读过多少书而自豪。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第二,不要随随便便地读书。也就是说,要掌握读书的经济学。人类的书籍、文档,包括现在我们每天从各种媒介上读到的文字、图像,可谓浩如烟海,但其中绝大部分都只有历史记录的价值,它们的内容不具备丰富性、创造性、跨越性和无限性,因此进入不了后人不断阅读的过程,不能进入后人解释、发明的过程,因此也不能成为经典,而那些成为经典的书,是经过历史的长河淘洗过的文字。著名文献目录学家余嘉锡先生指出经典形成的原因在于:其阅时既久,亡佚日多,其卓然不可磨灭者,必其精神足以自传,譬之簸出糠秕,独存精粹也。后人之书,则行世未远,论定无闻,珠砾杂陈,榛楛勿剪,固宜其十不足当一耳。正是这些经典构成了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构成了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精神传统,因此阅读他们是我们大学生的责任,也可以说,我们的读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而为天下人读书,为前贤与后世子孙读书。而这些书读起来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们的文字与思想太深邃,满足不了悦读,不能让你赏心悦目或悦耳动听。但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因此,我们要在有限的生命里高效率地读书,读好的书,花费同样的时间,读不同的书,得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所以大文学家韩愈一方面认为古书读起来诘屈敖牙,但又声称自己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孟子认为读书是尚友,即当天下所有卓越的人都成了自己的好朋友,还不满足,就要去和古人交朋友,古人都死了,只有颂其《诗》,读其《书》了。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远方,不仅是空间上的,也有时间上的。孔子又说勿友不如己者,因此坚持读伟大的书,让自己与许多伟大的人物交朋友,或者即便交不成,也能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才是真正的快乐。第三,不要把书本看得太神圣,而要重视读书的方法。中国的大思想家们都不主张为读书而读书,或者把读书看成获得智慧的唯一途径。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庄子说: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禅宗说:不立文字。朱子说:学问,就自家身己上切要处理会方是,那读书底已是第二义。陆九渊说:尧舜之前,何书可读?他们说这些话,都不是让人们不读书,而是提醒人们如何读书。在他们看来,书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种途径、是前人经历的记录,是工具性的。我们之所以要读书,是要明白道理、实践道德,化腐朽为神奇,变糟粕为精粹,继承而又能创新,能够得鱼忘筌,得意忘言,而不是死于句下。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所谓通过读书明白道理,必须提高阅读阐释能力与怀疑批判能力,这两种能力的获得,必须经过艰苦的学术训练。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要能深入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与他的人生,要能调动你自身的同情与你的思想、阅历去深入体察作者的心灵。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最不同地方在于你的阅读、研究的对象与你自己都是同类,你能和他对话,能同悲同喜,你在阅读他的时候,他的人生就变成了你的人生,得到了古人的精神,就算是读成了书。所谓实践道德,是通过读书变化气质,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种改变是不是指读了书就文雅一些?就有些书卷气?或者多了一些计谋与能力?我看都不是,而且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变得更加有意义,让你从书中获得的道理能在自己身上经历、检验。这种实践有时是要付出生命的。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也。文天祥《正气歌》中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这决不是书中的字句让他们
展开>>
下载声明:
1、本文档共6页,其中可免费阅读6页,下载后可查看全部内容。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内容质量和数量令您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仔细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如存在严重文不对题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182295159(无值守,支持微信) (电话支持时间:10:00-19:00)。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