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 请下载后查看全文
还剩页可预览,
继续阅读
咸阳市社会消费总水平调研报告.docx简介:
咸阳市社会消费总水平调研报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该数据反映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情况、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以及零售市场的规模状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社会商品供给和有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规模所决定,是研究居民生活水平、社会零售购买力、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资料,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体系和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标。一、发展基础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经历了起步发展(1949—1978)、转型发展(1979—2004)、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三个阶段。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国家启动关-天经济区和西咸一体化、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战略以来,我市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消费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拉动力量之一,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一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5亿元,同比增长16.5%,总量居全省第三。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98.1亿元,同比增长1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0.4亿元,同比增长19.8%。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143.5亿元,同比增长20.1%。 十一五期间,社零总额年均增长17.2%,比十五加快6.3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2.2倍。二是流通现代化水平逐步提高。新型流通业态迅速发展,连锁店、便民店、专业店、综合超市、仓储式商场、家居中心稳步增加,并已开始向农村延伸。华润万家、人人乐、世纪金花、开元、国美、苏宁电器、麦当劳、肯德基等等国内外知名连锁经营企业相继入驻,我市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三是网点建设稳步推进。 十一五以来,我市商业网点建设速度加快,网点数量不断增加。调查显示,全市共有各类商贸流通单位90805个,其中:批发单位5902个、零售单位68331个、住宿餐饮单位16572个;全市限额以上单位517户,其中:批发零售业291户,住宿餐饮业226户;限额以下贸易单位90288户,其中:批发零售业65000户,住宿餐饮业25288户;全市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23.5万人,其中:批发业3.1万人、零售业14.7万人、住宿餐饮业5.7万人。2011年底,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5833元,是2005年6558元的2.4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4701元,是2005年2686元的1.75倍。四是市场体系日趋完善。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县超工程、镇超工程,全市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新建和改造合格农家店4006个、商品配送中心18个,总营业面积37.7万平方米,覆盖了全市95%的乡镇和90%的行政村,转移农村劳动力1.1万名,农家店销售额占县以下社零总额的31.6%。全市建成13个县级标准化超市。通过双百市场工程、县乡集贸市场改造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培育农村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企业,搭建农产品进城流通网络。全市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已达263个,年成交额100多亿元,其中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的市场已达3个,上亿元的市场8个。五是流通体制改革逐步深化。通过盘活资产、转换机制、置换身份,全市国有流通企业已基本完成改制退出国有,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商贸服务业的主体。以股份制商业为主导、民营商业为主体、外资商业为补充,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多元结构的商业格局正在逐步形成。2012年末,非公商业所占比重超过60%。二、发展环境(一)国家政策和战略出台为消费增长创造了新起点。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民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中国内消费的比重和水平,大力促进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增长的政策措施。消费作为传统的、占份额最大的服务业之一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和世界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经济将加速转向内需拉动时代,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搞活流通扩大消费的意见》、《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咸阳市商贸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以及《咸阳市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高度重视,都为我市消费的快速增长营造了良好的契机。(二)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为消费增长带来了新机遇。《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西咸新区总体规划》等规划提出和实施,标志着西咸一体化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确立了咸阳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核心城市的重要地位。西咸大都市建设将进入重要阶段。特别是市委六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市人大、市政协七届一次会议确立的建设四强三领先的咸阳梦,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描绘了宏
展开>>
下载声明:
1、本文档共11页,其中可免费阅读10页,下载后可查看全部内容。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内容质量和数量令您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仔细辨别内容交易风险。 如存在严重文不对题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182295159(无值守,支持微信) (电话支持时间:10:00-19:00)。
展开>>